凝千年文脉 续仙境新章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09日 08:48
凝千年文脉 续仙境新章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北宋文豪苏轼在《登州海市》中勾勒出海市蜃楼如梦似幻、壮阔奇绝之景,大海与苍穹相接的浩渺气象跃然纸上。
蓬莱,这座历经千年岁月的古城,宛如一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以神秘悠远的神仙文化闻名遐迩。世人皆道蓬莱仙境缥缈难寻,可知这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与奥秘?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组织开展第23期“读党史·知名城”学习活动,与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烟台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蓬莱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党员干部共聚一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分享蓬莱红色故事,交流名城保护经验,探讨名城保护策略。
交流过程中,蓬莱区相关负责同志将蓬莱在名城保护道路上的探索与坚守、成就与挑战娓娓道来。蓬莱的历史文化如一幅徐徐铺展的壮丽长卷,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蓬莱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2100多年前,汉武帝东巡,“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始为蓬莱。秦皇汉武的访仙求药、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海市蜃楼的奇特景观、历经沧桑的登州古港、繁荣兴盛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民族英雄戚继光练兵抗倭的丰功伟绩、一代文豪苏东坡“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传世佳话,胶东革命根据地的红色薪火,孕育了蓬莱八仙文化、精武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
如今,蓬莱城市传统格局犹在,街区古貌犹存。蓬莱区相关负责同志从“聚彩”“聚力”“聚焦”三方面,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在做好保护历史根脉和推进城市建设这两项重要工作上的具体举措与显著成效。蓬莱着力打造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让千年古城涌动持久生命力和竞争力。
——聚彩古城保护新篇章。蓬莱高度重视名城保护工作,邀请院士团队亲临现场指导,为名城保护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案。多次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广泛汇聚各方智慧,为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出版《蓬莱阁志》《蓬莱阁文化研究》《戚继光志》等10余部书籍,从不同角度对蓬莱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发放问卷等形式拓展公众参与渠道,有效增强蓬莱历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评估方面,蓬莱按照“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时间全脉络”的原则,成立普查团队,制定普查方案,对全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评估,发现并认定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资源。目前,全区拥有1处历史文化名镇、3处历史文化街区、16处历史建筑。此外,认真梳理普查认定成果,建立涵盖14类保护对象的保护名录,制定历史文化资源图集,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清晰指引。
——聚力提升古城基础设施。蓬莱统筹推进登州古城复兴工程,2019年以来,对古城中轴线十里画河实施河道治理、市政、环境三大工程,修复画河生态,完善配套设施,打造集生态修复、休闲游憩、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城市重要绿色廊道。
在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过程中,蓬莱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加强对河道两岸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的保护。建设上水门遗址公园,为市民游客提供了解古城历史文化的窗口;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完成上水门遗址等重点文保单位修缮,确保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得到有效传承。
——聚焦古城活化利用。蓬莱积极挖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历史典故、文化故事,加快古城业态转化。启动蓬莱阁景区提升改扩建工程,盘活古建筑闲置资产,丰富旅游业态,设计全新游览环线,构建“上山、下海、登阁、入市”的游线体系。同时,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古城文旅活动:蓬莱阁的踏春赏民俗、民俗文化季等活动,让市民游客在游玩中感受传统民俗魅力;戚继光故里街区举办的“戚府里新春嘉年华”“蓬莱仙境非遗工坊”活动,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探寻与感悟,这里如今已成为全国青少年研学旅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深入研习蓬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经验与实践成果后,参会同志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一核心,探讨如何将这些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运用到自身负责的工作领域。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谈到,山东省积极探索创新模式与方法,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与城市更新、文化振兴、文旅融合等工作有机结合、协同推进,持续加大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创新传承的力度,让齐鲁大地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可感可触、活在当下。这次活动让大家在党史故事中触摸信仰温度、在名城保护中感悟时代变迁。当讨论到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时,“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相关负责人提到,应进一步学习好蓬莱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实践,通过短视频等手段,以更加贴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传播历史文化知识,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应以此次学习活动为契机,在拓宽视野、丰富传承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更多潜在的历史文化资源并纳入保护体系,坚持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坚持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相协调,系统、完整地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城乡历史文化,为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摘自 《中国建设报》 记者 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