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异地评审可以解决人为干扰问题吗?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11日 09:24
远程异地评审可以解决人为干扰问题吗?
专家评审是政府采购活动的关键环节,其公正性与独立性直接影响采购结果的公平性和专业性。然而,现实中采购人或供应商常通过平台、代理机构获取评审专家信息,并进行私下沟通干扰专家评审的情况时有发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远程异地评审作为保障专家评审不受干扰的重要举措,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干扰问题吗?
远程异地评审“三隔离”
降低人为干扰
在传统的线下评审模式下,采购人与供应商的私下干扰行为形式多样、手段隐蔽。他们或通过平台内部人员,以利益诱惑为筹码,套取专家名单;或与代理机构勾结,利用其业务便利,获取专家联系方式。在获取信息后,便以各种形式私下与专家沟通,要求专家在评审中给予特定供应商高分。或者采购人代表或专家在评审中公开支持特定供应商,影响其他专家判断。例如,某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在评审活动开始前,向其他评审专家发送内容为“某供应商得高分”的短信,在签署《评标责任书》时写下某供应商名字。评审过程中,为该供应商评分畸高,压低其他供应商得分,使该供应商最终得分排名第一。
为应对这一问题,我国多省陆续开展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审,通过技术手段将评审专家与采购人、供应商在空间上进行隔离,有效切断了他们之间的直接接触和私下沟通渠道。
湖北省荆州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远程异地评审让评审活动的“独立性”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能显著提升评审公正性并降低干扰风险,远程异地评审主要通过物理隔离、流程隔离、信息隔离这三个“隔离”有效降低了“现场人为干扰”,能显著提升评审公正性并降低干扰风险。
一是物理隔离。评审专家不在项目所在地,采购人代表、监管人员、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与专家处于不同空间。任何试图进入评审现场进行当面指示、暗示、施压的行为都失去了物理基础。例如,某省创新推广“2+X”模式,该模式由1台中央控制处理器、1台可信电签一体机加上若干个远程评审单元间组成。在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审场地中,设有高度集成的评审单元间。每个单元间内均配备了电脑、音箱、主机、摄像头、麦克风等设备,并采用加密视频会议系统保障通信安全。得益于良好的隔音设计,各单元间无需佩戴耳机即可实现互不干扰。评审过程中,专家每一步操作的音视频资料均被实时归集至中控服务器,确保全程留痕、可追溯。
二是流程隔离。远程评审系统通常设计了严格的权限管理和音视频监控。主场的任何人员与副场专家的通讯都受到严格限制和全程记录,且多为单向的、必要的技术沟通。这形成了“防火墙”效应。
三是信息隔离。专家在独立的空间内评审电子投标文件,无法被外界窥屏,也无法接收外来纸条等传统干扰信息。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政府集中采购中心自2023年底开始大力推行远程异地评审,现与自治区内10个地市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达成合作关系,随机选取有场地的交易中心作为远程异地评审的副场。“评审开始后,我中心要求评委全程打开摄像头,记录评审的整个沟通过程,主场和副场评审专家之间须要通过视频沟通,沟通时相对比较谨慎。所以相对于评审专家处在同一个交易中心或者同一个评标室来说,在评审开始后,受人为干扰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柳州市政府集中采购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技术”与“制度”双轮驱动
阻断人为干扰
不过,虽然远程异地评审实现了近乎绝对的隔离,能有效降低人为干扰,但仍不能完全杜绝。某省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远程异地评审只是通过物理隔离(专家与采购人、供应商无线下接触)、系统留痕(评审过程可追溯)等方式,减少本地行政干预、人情干扰等问题,但仍存在线上间接干扰风险,如通过技术手段向专家传递信息,这需依赖评审系统的安全性和监管机制的完善性。湖北省荆门市政府采购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也认为,远程异地评审不能完全遏制人为干扰,采购人或供应商仍然可以通过平台、代理机构获取评审专家信息,进行私下沟通以达到利益诉求。
可见,远程异地评审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干扰问题,但要达到防止干扰的理想效果,仍面临一定局限性,需要从制度规范、设施设备、系统配合等方面做好配套工作。某政府采购中心相关负责人建议,利用远程评审创造的有利条件,加速推进专家库的优胜劣汰、采购需求的标准化、履约验收的强化等根本性制度建设。同时建议,将远程异地评审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固化为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地位、操作规范和各方权责,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双轮驱动,阻断人为干扰的违规路径。崔卫卫